以生为本筑根基 实践赋能育新才——学校2025年秋季学期实践教学周精彩举行
实践教学出真知,锤炼本领促成长。11月10日—14日,学校举行了以“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知识应用与实操能力”为主题的2025年秋季学期实践教学周,各专业、各年级近200项活动精彩纷呈,推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浓厚氛围。
思政教育:铸魂育人,厚植家国情怀
作为四川省唯一专业外国语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始终注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涉外人才。在本次实践周中,学校党委主办了“大学生讲思政课”暨讲好党的故事红色宣讲大赛,通过“班级-院级-校级”联动形式选拔参赛选手,活动覆盖全体在校生。决赛场上,14名同学围绕百年党史、共产党人初心使命、长征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展开宣讲,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交织融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奉献了一场独具魅力的思政金课。最终,亚非语言学院李玥、国际传媒艺术学院孙驰、商务英语学院石雯文荣获特等奖。
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
为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情境,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不易和四川省凉山州悬崖村的历史性巨变,依托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让课本知识“活”起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长征精神与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在崇州罨画池的陆游祠前,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学部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带领同学们齐声吟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经典诗作,深刻体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丹心与精神风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浸润深度融合。
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走进崇州罨画池文化实践活动
中国空间站、福建舰、中国天眼、港珠澳大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教育与体育学院大三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们手中具象化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制品。这场主题为“大国重器”环创秀的活动征集到110多件作品,同学们还利用声控开关、磁吸感应灯、液压装置等让每件作品“动”了起来,专业实践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激发了青年学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点燃了他们为祖国做贡献的奋进精神。
“大国重器”环创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媒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播音与主持)专业大二年级开展了“声生不息·薪火相传”朗诵大赛。同学们反复练习打磨《永不消逝的声音》《祭奠与和平》《不朽的抗战》等作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重大意义,激励吾辈青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声生不息·薪火相传”朗诵大赛
专业竞赛:以赛促学,锤炼外语本领
在比赛中彰显风采,在较量中砥砺自我。外语(英语)辩论大赛、外语(英语)口译大赛、外语戏剧大赛等具有外语院校品牌特色的专业竞赛在实践周相继举行,集中展现了同学们在外语应用、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良好素养,有助于培养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外语人才。
教务处、英语语言文化与翻译学院联合承办了外语(英语)辩论大赛和外语(英语)口译大赛。辩论赛采用全英文赛制,4支队伍,每队2人,围绕青少年成长和职场现实的辩题,通过两轮角逐分出胜负:英语语言文化与翻译学院2023级英语专业陈镇荣获“最佳辩手”称号,2023级英语专业郑惠文、翻译专业唐柠檬荣获一等奖。口译大赛设置“英汉-汉英双向主旨口译”和“英汉-汉英双向交替传译”两个环节,命题涉及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具有时代感的内容。12位选手联袂呈现了兼具专业度与感染力的口译盛宴,展示了扎实的翻译基础和快速梳理信息、专注处理多任务的能力。最终,英语语言文化与翻译学院2023级英语专业张文佳荣获特等奖,2023级翻译专业徐浩宇、唐柠檬荣获一等奖。
英语辩论大赛
英语口译大赛
为展示“三进”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东欧语言学院联合承办了以“语润寰宇 时代风华”为主题的外语戏剧大赛。八个二级学院围绕中国梦、大国外交、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规定主题编排节目,用外语讲述故事里的中国。脱贫攻坚事业中跨越千里的闽宁情深、袁隆平院士团队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汉服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悉的一幕幕被搬上舞台,以极强的感染力赢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经评审,教育与体育学院的《雪域军魂》荣获特等奖,英语语言文化与翻译学院的《同舟共济》、国际传媒艺术学院的《情系贺兰》荣获一等奖。
外语戏剧大赛
AI赋能:数智融合,激发应用创新
数智融合添动能,技术赋能启新程。在本次实践周中,学校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AI赋能类活动,涵盖诗歌创作、情景编剧、非遗传播、视频创作等领域,有效提升了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应用能力和跨学科协作素养。
中东欧语言学院引入AI技术赋能语言教学。德语专业大三学生开展了“诗芯相译”AI诗歌创作与翻译活动。同学们以“秋天”为主题,运用AI工具生成诗歌并进行中德双语互译,在比较与修正中探索人机协作的最佳翻译模式。俄语专业大二学生参与了AI编剧创造营,围绕购物、做客等七大生活主题,利用AI生成俄语对话并创作出情景漫画、翻页动画、视频等作品,展现了语言学习与数字创作的完美融合。
“诗芯相译”AI诗歌创作与翻译活动
俄语专业AI编剧创造营
亚非语言学院将AI技术与地域文化传播相结合。朝鲜语专业开展了“蜀韵新传”非遗海报创作活动,学生融合朝鲜语知识、AI技术与四川非遗文化,创作出涵盖川剧脸谱、蜀绣针法等内容的系列海报,助力本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越南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了越南语智能体应用大赛,分组利用“扣子”平台,自主开发了“单词助教”“越南语学习助手”“穿搭帮手”等实用智能体。马来语专业大三学生参与了导游脚本创作与讲解大赛,运用AI辅助完成景点导览、文化解析等内容的撰写并进行讲解。
“蜀韵新传”非遗海报创作
越南语智能体应用大赛
马来语导游脚本创作与讲解大赛
国际传媒艺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AIGC创作活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组织同学们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平面视觉设计和视频创作,充分挖掘AI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应用潜力。学院还举办了“国传艺杯”AI智创短视频大赛,涌现出一批创意独特、制作精良的短视频作品,展现了学生运用AI技术进行内容创作的强大能力。
缤纷活动:知行合一,拓展成长边界
本次实践周,许多学院组织同学们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见世面、增才干。国际传媒艺术学院开展了“走出去·带回来——影像发现地域文化与自然之美”摄影摄像实践,师生们兵分两路,前往云南大理和“桃坪羌寨-毕棚沟-理小路环线”进行拍摄,记录大美中国。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播音与主持)专业大三年级进行了“诗与远方·我的文旅报道”外景主持大赛,同学们走进川菜馆、藤编村、皮影工作室、古镇等地,呈现麻辣鲜活的巴蜀文化,形成了一批“带泥土、沾露珠、冒热气”的原创作品。
同学们在桃坪羌寨
同学们正在采风创作
同学们的摄影作品
“我的文旅报道”外景主持
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学生成长。汇泽国际学院组织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英语专业(双语教育方向)学生分别前往街子古镇田野栖居民宿、成外附小幼稚园(万科园)开展实践。在街子古镇,同学们以撰写“田野栖居”民宿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商业计划书为目标,了解民宿产业、实地参观走访、积极头脑风暴,让“移动课堂”成为真实创业的起点。在幼儿园,同学们化身“教育观察员”和“学习交流者”,通过切身感受和专题讨论,体验幼儿阶段寓教于乐的英语教育理念和方法。
汇泽国际学院学生外出实践
在校内,一批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接连开展,同学们听讲座、做项目,在沉浸式学习中收获新知。西欧语言学院举办“与外教共赴跨国之约”系列文化讲座,四个语种专业的外籍教师热情开讲,从传统节庆到历史脉络,从风俗民情到美食文化,同学们还现场制作葡萄牙甜品arroz doce和冬日街头美食烤栗子,让学习外语的体验值拉满。国际商学院创新服务管理系主办第二届大健康博览会,会展、酒管和康养类专业的学生踊跃参加,体验了主题策划、市场调研、展位设计、现场运营等举办会展的全流程,用健康管理、膳食养生等一个个富有创意的展区交出了实践课程的答卷。
西欧语言学院外教讲座
同学们跟随葡萄牙语外教制作烤栗子
国际商学院举办“大健康博览会”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学校的实践教学周已成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自身专业、行业的认知,提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从书本到现实的距离。学校将继续为全校同学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充分提升学生的思维视野、创新意识和实操能力,努力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就业有实力、工作有能力、发展有潜力、个人有魅力,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素材来源:教务处 各二级学院
供稿:融媒体中心 江浪莎 陈右平
摄影:融媒体中心 王凯强 谭欣怡 李子涵 杨蕊竹 康青楠 王家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