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携手 共育英才——成都市小语种导游培育合作签约仪式顺利举行
为助力成都文旅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强小语种导游人才队伍建设,11月7日上午,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教育局、共青团成都市委员会联合主办,成都旅游协会与成都外国语学院共同承办的“校企携手・共育英才”成都市小语种导游培育合作签约仪式在我校观澜堂举行。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郭骥、我校校长张华春出席仪式并讲话。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等媒体到场报道。
郭骥副局长指出,本次小语种导游培训合作签约,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政、校、企、行协同育人生态的关键一步。面对入境游高质量发展趋势,他指出,当前全市3.6万名导游中小语种仅1490人,越南语、意大利语等人才匮乏已成制约。此次文旅、教育、共青团携手合作,着力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教育部门将人才培养纳入院校发展规划,优化“语言+文旅”课程体系,共青团依托志愿服务平台,为青年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成都外国语学院有着“语言+专业”的成熟培养模式,旅游企业掌握着一线市场需求与服务标准。双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组建联合教学团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据此,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聚焦精准适配,紧扣东南亚、欧洲核心客源地需求,强化越南语、西班牙语等紧缺语种培养,打造“语言+文化+服务”复合型人才;二是强化实践赋能,推动企业深入参与教学,通过模拟大赛、跟团实训等方式,实现课堂与职场无缝衔接;三是搭建长效平台,以此次签约为起点,参与文旅英才孵化计划,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力争年内培养一批持证上岗的优秀小语种导游。
张华春校长代表学校欢迎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与嘉宾,感谢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朋友。他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合作是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与省委号召,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具体实践。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与国际化大都市,全球吸引力与日俱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也与“十五五”规划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扩大高水平开放的要求高度契合。他强调,城市的国际化不仅是经济对接,更深层在于语言文化的相通。面对持续升温的入境游市场,尤其是非英语母语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需求的增长,精通俄、法、泰等小语种且熟知本土文化与服务规范的高素质导游,正成为连接成都与世界的“文化使者”和城市形象展示者。基于此,在成都市文广旅局的指导推荐下,学校携手行业协会与旅行社共同启动小语种导游培育合作计划,这既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政企协”四方联动育人的创新实践。张华春表示,作为四川省唯一的专业外国语高校,学校依托30个外语专业、覆盖16门外语的雄厚资源及“外语+”培养模式,已为培养复合型导游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他表示,学校将以签约为起点,与各方紧密协作,为成都入境旅游提供强劲人才支撑,期待未来一批批语言精、服务优、懂成都、通世界的小语种导游将从这里出发,用专业与热情向世界讲述成都故事,为城市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贡献不可或缺的外语力量。
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陈洪涛作为企业代表发言,他表示,小语种人才已成为成都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尽管当前成都入境游市场呈现显著复苏态势,但全市熟练掌握泰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导游不足1500人,冷门语种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导致旅游旺季时常面临“一人难求”的局面,严重影响服务质量。他表示,与成都外国语学院的合作为破解人才难题带来希望,企业将依托“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通过一线导师带教、实训基地实习以及阶梯式成长方案,积极参与小语种导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助力成都入境游服务实现提质升级。
随后,我校2022级俄语专业张高林与2023级泰语专业黄星雨两位同学作为小语种导游定制班代表先后登台,分别就武侯祠和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进行了生动的现场模拟讲解。两位同学的讲解风趣生动,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我校招生就业处处长王若斐代表学校与20余家企业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现场嘉宾应邀作为签约见证官上台合影留念。
此次签约仪式,标志着成都市小语种导游人才培育工作迈入了新阶段。通过政、校、企、协多方联动,将有效缓解小语种导游人才的供需矛盾,为成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人才动力,也为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提供了成功范式。
出席本次签约仪式的有共青团市委副书记刘俊,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场管理处处长熊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梁恒,成都市教育局高职处处长刘科,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方锐、行业管理科负责人龙再兴;成都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导游协会、旅游景区协会等行业协会代表;以及我校教育教学品牌部、校团委、亚非语言学院、中东欧语言学院、西欧语言学院负责人,小语种专业教师团队与600名小语种学生代表。
供稿:融媒体中心 陈右平
摄影:融媒体中心 王凯强
